眼镜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1/6/8 0:00:00 [访问次数] |
||||||||||||||||||||||||||||||||||||||||||||||||||||||||||||||||||||||||||||||||||||||||||||||||||||||||||||||||||||||||||||||||||||||||||||
眼镜产品具有矫正视力、防护眼睛和时尚装饰三大功能,产品包括各种用途的成镜、配装眼镜、角膜接触镜、眼镜片及其毛坯、眼镜架、眼镜盒、眼镜生产和验配所用的仪器设备以及与其配套的零配件、原辅材料。眼镜行业包括生产、验配、贸易、科研、教学培训以及为生产、验配服务的技术机构等,其发展与机械、光学、医疗、新型材料等学科密不可分,具有工贸服务业一体化的特征。 我国眼镜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提高生活品质、维护用眼健康、推动视光科技进步、创造就业、引领时尚以及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眼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日益丰富的视光产品和服务。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眼镜业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总体上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仍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一)主要成就 1、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我国的眼镜行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壮大的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眼镜业承接了产业国际转移,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加工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科技进步、工业设计、加工技术、产销方式等方面发展很快,产品质量大幅提高,造就一批品牌,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行业得到提升,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眼镜产销大国。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产供销一体化,配镜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2005年我国眼镜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90亿元, 2010年工业产值为34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据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金额为11.68亿美元,2010年全年出口金额为30.32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出口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眼镜产品的单价逐年提升,2010年太阳镜出口平均单价较2005年平均单价增长了65%。2005年进口眼镜类产品为1.26亿美元, 2010年全年进口金额3.93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了25%。中国己成为世界眼镜最大的眼镜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之一。
2010年我国眼镜产品出口情况(与2005年对比)
2010年我国眼镜产品进口情况(与2005年对比)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创新能力增强,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一批大中型镜架、成镜企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设计、科技人才,不断提高款式设计水平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通过加强设备的改造力度,提高了镜架的工艺水平,提升了镜架、成镜精细化、装饰化水平,逐步形成了中、高档眼镜生产能力,改变我国眼镜业以低档产品为主的眼镜产品结构。一批镜片骨干生产企业,通过引进世界先进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形成一批高技术镜片二次加工生产线,生产非球面镜片、渐进多焦点镜片以及各种特殊要求镜片,提高了镜片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目前全国有60多条二次加工生产线,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一些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和投入,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机制,生产有自主产权的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如积极研制、开发高折树脂镜片原料及n=1.67高折射率镜片的开发生产,现在国内已有20多企业生产。引进智能化装备和技术,生产高品质的隐形眼镜片、变色镜片和防水、防雾等高性能镀膜镜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要。通过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使行业从单纯追求数量、规模,逐步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一是连锁经营迅猛发展,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眼镜验配店约有3万家,从业人员几十万人,主要以小企业为主,销售额100万的以下占90%左右。为了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果,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各省市有一定影响力的眼镜验配店改变了传统的单店经营模式,向连锁经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眼镜验配连锁企业1900多家,特别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等城市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眼镜连锁企业。此外南昌、成都、杭州、西安、大连等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眼镜验配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他们利用自己区域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批连锁企业的眼镜年销售额已超过了亿元人民币;有一批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不少企业被地方授予“著名商标”,个别企业获得了国家授予的“驰名商标”,这些企业是行业龙头企业,在推动验光配镜业的发展,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企业开始走向联合。吸取了国际金融危机教训,一些企业积极探索推进强强联合、工贸联合、工商联合方式,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变对外贸的依赖;还有一些企业在延长产业链建立市场销售网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一部分企业逐步实现从重视单一市场向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际市场多元化转变。一批眼镜验配骨干企业为改变眼镜店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益低下、核心技术薄弱状况,积极探索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验光设备和全自动的加工设备,引进先进管理软件,加强人员培训,逐步提升企业的形象,使验光配镜企业逐步从低价位竞争向创品牌,精湛专业技术、优质服务转变。 产业集聚明显,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产品集中度得到提高。目前眼镜行业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上海,这5大产区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眼镜行业的几大产业集群也集中在以上5大产区。先后有浙江省温州市和江苏省丹阳市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浙江省玉环县获得“中国眼镜零配件基地”、厦门市获得“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等眼镜行业特色区域称号。这些产业集群的产能占全国的绝大部分。如江苏省丹阳市2005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称号,眼镜片产量占全国眼镜片产量的70%;浙江玉环县占眼镜零配件产量的50%;浙江温州是眼镜出口的基地,其90%的产品出口。 3、质量、品牌、标准建设、职业培训工作得到加强 加大质量监督力度。积极配合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大了对验配眼镜的监督抽查力度,对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近几年来的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结果看,验配眼镜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培育自主品牌。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积极推动自主品牌,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国家驰名商标,上海吴良材、镇江万新北京大明、海口精工等企业均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不少企业如浙江泰恒、浙江信泰、江苏明月、上海康耐特、厦门诚益、厦门全圣、广州先达、浙江盈昌、温州远洋、无锡梦卡迪、中北新缘等公司还获得省(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很多企业开展品牌宣传和经营工作,一批自主品牌眼镜企业及经营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展览会,对展位特色装修、广告宣传、举办联谊活动及聘请著名人士为品牌形象代言人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使自主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完善标准化体系。近五年来,完成国家标准项目15项,行业标准2项。已完成制修订的国家标准都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如眼镜镜片、眼镜架等国家标准都与现有的国际标准相一致,大大方便了国内眼镜贸易出口的需求。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工程建设的要求,已经建立起眼镜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框架,并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逐步完善。同时积极参与眼镜国际标准化工作。 强化许可证制度。从2003年开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眼镜(含验配眼镜)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十一五”期间,通过在全行业贯彻实施,提升了企业质量意识,促进企业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眼镜产品质量,规范了市场行为,为行业产业升级打下了基础。截止到2009年底,共受理1599家企业眼镜产品(不含验配眼镜)生产许可证申请,通过实地核查和抽样检验,有1390家企业获得眼镜产品(不含验配眼镜)生产许可证,截至2010年底,全国验配眼镜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超过万家。 推进职业考核工作。受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委托,中国眼镜协会组织业内专家,制定了《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国家职业标准,并编写配套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眼镜验光员》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眼镜定配工》。这两套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用于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的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培训和鉴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新版国家职业标准《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开始实施,和新标准配套的眼镜验光员培训教程按职业资格等级分别编写,共分基础知识、初级、中级、高级以及技师高级技师五册,从2008年4月~2009年2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陆续出版;眼镜定配工培训教程按职业资格等级分别编写,经过编写人员的努力,反复修改,2009年底已完成统稿工作,2010年起陆续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在眼镜行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十一五”末。中国眼镜协会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三期全国眼镜验光员师资培训班和十二期全国眼镜高级职业资格考核班,有162人和131人通过考核分别了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核准并颁发的眼镜验光员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各地眼镜协会(商会)在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泛开展了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非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4、发挥会展经济在工贸并进中的作用 由中国眼镜协会借助春秋季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美国的纽约国际光学展和拉斯维加斯国际光学展、意大利的MIDO展、法国的SILMO展和中国香港眼镜展等国际眼镜专业展览会平台,促进我国眼镜行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已成为世界三大眼镜展之一,并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十大品牌展会称号。 5、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争取政府对行业的指导和支持。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境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改变,眼镜行业的发展也遇到很多困难、受到很大冲击。为此,中国眼镜协会积极向中轻联及国家有关部门反映眼镜出口产品生产的困难情况,呼吁国家对眼镜行业给以更多的政策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理解和支持,从2009年 1月1日起,将眼镜产品(除眼镜片毛坯外)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到14%;从2009年6月1日起,再次将部分眼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高到15%,为眼镜出口产品的生产争取到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支持会员单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会员单位与德国某公司的“弹簧铰链的制造方法”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支持会员单位运用法律武器,阻止其肆意扩大专利保护范围的企图,维护了自身和我国眼镜行业的合法权利。 提高民众对视力健康的关注。协会积极组织在全国开展爱眼护眼公益宣传活动,提高国人爱眼护眼的意识、引导科学验配同时,消除公众对行业的误解,树立眼镜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搭建交流平台。协会积极支持所属的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联合有关企业组织全国眼镜零售业高峰论坛、全国眼镜业青年才俊论坛等活动,为眼镜业界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生产、贸易、验配企业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 (二)存在问题 我国眼镜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眼镜行业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档次多为中低档;二是企业专业人才缺乏,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较弱,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仿制的水平上;三是过度的低价竞争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四是国产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五是验配企业小而散影响整体配镜质量,竞争能力较弱;六是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眼镜产业面临升级转型;需求从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扩展;产品从中低级逐步向中高级转换;零售模式多样化、验配服务向个性化、人性化纵深发展。 (一)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的复苏对目前仍然处于外贸依赖型的眼镜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市场空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消费升级,消费模式转型为眼镜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发展空间。眼镜是提升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高质量视觉需要、观看美丽的世界、享受美好人生的重要载体。 2、国家更加关注民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全党要关注民生产业。眼镜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眼镜产品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眼镜行业承担保护人民群众视力健康的义务和责任,和医疗卫生息息相关。同时,眼镜行业属高科技产业,涉及新材料研发、应用、光学设计和加工能力、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新型产业也将带动高科技眼镜产品的快速发展,如与3D电视配套偏振式眼镜、快门式眼镜等。 3、眼镜业是劳动密集,大量安置就业的产业,产业链较长,集生产、流通、科研、原材料、医疗卫生等跨行业一体化的产业,服务业占比重很大的代表性产业。同时还是一个时尚的产业,其装饰功能作用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引领潮流时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眼镜业在我国是大有潜力发展的产业之一。 4、人民币升值对眼镜行业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倒逼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很多依赖简单加工的小型眼镜企业被市场淘汰,这有利于整个行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二是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实行品牌和海外直接投资。现在的严峻形势迫使本土企业大力削减生产成本,并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同时为解决由国内货币升值而引起的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还要调整经营策略,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从而维持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投资的外币成本降低,使得眼镜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更具有可能性。 (二)面临挑战 一是原材料(主要是眼镜架用的有色金属材料和眼镜片的树脂材料)价格震荡增加了眼镜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成本要素相对价格上升,劳动力、人民币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成本,使企业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由此引发外商在华投资建厂、购置设备、招聘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削弱投资者的热情。目前中国进入加息周期,这也将加大眼镜行业企业的成本。三是贸易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对眼镜行业的影响会进一步显现,对出口的影响将会逐渐加大。四是转型升级任务比较繁重,眼镜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方式转为主要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竞争。 (三)发展趋势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眼镜行业经济指标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逐渐放缓的态势。眼镜国内市场“总额上升、单价拉开、消费多元”的特征将更加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元的趋势更加明显,中高档产品和特色产品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眼镜行业内需的比例会进一步的提高。 国际眼镜市场总体上平稳增长,由于近10年来我国眼镜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在国际中低档眼镜贸易中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十二五”期间我国眼镜产品出口的这种高速增长态势将趋缓。 “十二五”期间眼镜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还面临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眼镜行业仍然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三、“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发展重点转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竞争力,加快新型材料推广应用,突破光学设计和加工瓶颈;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争创中国名牌;增加产品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拓展国内市场,扩大连锁规模;稳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中国眼镜行业由大向强转变。 (二)发展目标 销售总额——2015年销售总额500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幅在8%左右。 出口创汇——2015年出口创汇达到45亿美元,年平均增幅在8.2%左右。 培育品牌——至2015年争创5个国家名牌。 产品标准——至2015年基本覆盖。 产业集群——至2015年新增产业集群2---3个。 人才队伍——视光学研究和验光配镜队伍得到明显加强。 (三)基本原则 一是更加注重统筹两个市场,加大结构调整。站在全球眼镜市场的战略高度,统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在国家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政策引导下,适应国内消费需求变化,加强消费引导,增加高水平供给,提升消费层次,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眼镜消费需求。完善眼镜产业链,提升现有眼镜产业集群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加大对高端眼镜产品的研发,保持并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保障产业安全。 二是更加注重人才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竞争新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依靠人才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认真梳理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工程,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组织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行业组织各方力量进行突破,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是更加注重质量管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始终把发展的质量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从对产品数量的追求转向对产品高品质的追求。大力支持现有优势品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国际国内展会、广告宣传、质量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优势品牌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通过客观数据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促进消费者了解品牌,引导企业培育品牌。 四是更加注重调整区域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现有眼镜业产业集群水平,形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构建以研发设计、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管理创新等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投入推动视光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也是保证中国眼镜行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眼镜主要产区加快培育行业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建立一支具有一定素质的眼镜款式开发设计队伍,在有条件的企业或眼镜主要产区建立眼镜款式开发和设计机构,改变行业中原创产品少,仿造产品多的现象;进一步提高镜片的光学设计和光学加工能力,重点研究开发多焦点镜片、非球面镜片等产品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加强新材料的应用研究及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推广力度,开发新型材料的眼镜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合作,解决高档树脂镜片原材料的研发,建立树脂镜片原材料基地,改变原料长期依靠进口局面;加强设备改造力度,重视对引进关键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国产眼光配镜设备的提升。提高中、高档产品生产能力;把握流行趋势,积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提高眼镜产品的时尚、装饰功能,满足消费者时尚的需求。发展高档配件生产,应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提高镜架的精细加工水平。加强视光学前沿理论技术的研究和视功能训练产品、视功能检查训练软件的开发,在部分省市相关高校中争取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视光学科研课题。 专栏:技术发展重点
(二)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积极创建国内、国际的著名品牌,不断开发先进的高质量、低价格、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企业,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比重。加强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眼镜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接轨、眼镜产品标准为行业健康发展服务、为对外贸易服务的局面,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加强标准化用语的建设;组织对现行的国标进行规范完善。针对行业中出现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抓紧制定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新产品、新方法标准,结合产业政策调整,制定节能减排标准和服务管理标准,使眼镜行业标准体系不断更新和完善,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三)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产业集群是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结合各个产区的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厦门、丹阳、温州和玉环四大产业基地全面提高眼镜制造业水平,转变增长方式。做好产业园区的配套工作,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配件制造业为龙头,促进眼镜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包括上游的外观设计、材料生产和装备制造,下游的框架制造、成镜制造、产品检验和销售网络。加大对眼镜原材料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几个原材料生产的龙头企业。延长产品产业链条,加强保护类眼镜产品(如防紫外线、防辐射、体育运动防护类)的设计、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展保护类眼镜的功能,满足消费者保护眼镜安全功能的需要。 推进工贸联合、工商联合,在眼镜主要产区和眼镜连锁企业中培育集团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形成行业骨干群体,引导行业有序发展;进一步扩大验配眼镜连锁企业规模,形成一些跨地区、销售额超2亿元人民币,并在连锁管理、经营服务上不断创新,具有特色的眼镜骨干连锁企业。 (四)做好行业的基础工作 加强视光学的研究工作,建立视光学的研究机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验光配镜队伍;加强行业培训工作,提高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新增视光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等市场急需且知识、技能含量高的培训项目;加强中西部地区、基层社区的眼视光服务和验光配镜人员的专门培训;为中西部地区组织专门培训,迅速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与国际同业之间联系和交流,了解国际市场变化趋势,鼓励发展外向型企业,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的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展览会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扩大展览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国内外企业之间交流、贸易、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开发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提高眼镜连锁企业及集团企业的管理水平。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说清行业的能力和为行业、为政府、为企业的服务能力。建立完善、有效的全行业信息体系,整合政府、行业、地方协会和企业信息资源,交流经济运行、科技进步、市场信息、经济动态等方面信息;做好情况发布工作,配合政府做好国家、地方监督抽查;配合工商部门做好打假,配合技监部门做好无证查处工作,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展分析和整改活动;进一步做好产业安全,为眼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应对国际市场贸易技术壁垒提供保障;认真做好诚信体系公益事业活动;规范眼镜零售店的经营模式,在规范单店、连锁店经营的同时,大力发展视光学中心或视光学诊所的经营模式。规范行业中隐形眼镜的验配流程,细化管理办法,注重3年及以上高校在校生的隐形眼镜验配训练,适当限制无视光学历的从业人员的隐形眼镜验配操作。适时开展对协会的全方位评估。 五、政策建议 1、应取消对验配眼镜产品的生产许可管理 2003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对验配眼镜产品实施许可证制度以来,对推动验配眼镜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施、完善验配眼镜店的硬件设施、提高验配眼镜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生产许可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进程,验配眼镜产品不适合用生产许可管理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验配眼镜产品和2005年6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所列的6个方面产品,关联度不太高;二是验配眼镜是典型的“人对人”的个性化服务行业,用为“工业产品”设计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来管理,有多方面不适用;三是生产许可只管眼镜店的验光配镜、涉及不到医院里的验光配镜,有失公平原则。此外,在许可证监管方面,有相当数量的小型眼镜店都在无证经营。由此引起业界对行政许可制度严肃性的广泛质疑。而验配眼镜连锁企业在的办证、变更等手续时有诸多不便,给连锁企业的扩张发展带来了不利,有碍与整个行业的验光配镜质量提高,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验配眼镜产品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上删除,取消对验配眼镜验配的许可证管理。 2、对进口关键生产设备减免税收 要占领行业科技的制高点,应加大对渐进多焦点树脂眼镜片模具设计与加工技术、高折射率树脂眼镜片原料生产技术、高档眼镜片的镀膜材料和高档镀膜设备研究投入,国家对此应给与扶持,对国内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渐进多焦点眼镜片和非球面镜片所需自由曲面加工设备、高档眼镜片的镀膜设备给予进口免税。 3、将眼镜验配店纳入服务行业管理范畴 验配眼镜(又称定配眼镜)的验配过程为:验光、出具验光处方单,按处方单要求选择镜架、镜片,割边装配,检验,校配(试戴)。整个过程是典型的服务行为。长期越来,我国一直将验配眼镜店归入零售业管理,忽略了验配过程最基本的服务特征,混淆了配镜者对验配过程的认识(误认为“零售”),增加了验配眼镜企业的税务成本。应还其服务业的本质,将眼镜验配店纳入服务行业管理,并调整其纳税。 4、在理工科院校中增设“眼视光与配镜”专业 视光学是一个医、工交叉的学科,国际上有的将其列在医学院校、有的将其归到理工院校、有的独立成校。目前我国学历和职业教育中,只在医学卫生类设有此类专业,而理工类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置。医学院校本科生以上毕业生在医院眼科工作的较多,很少有到验配眼镜店从业的,因此目前验配眼镜店有学历的视光学专业人员中,绝大部分只受过大专、高职及以下的专业教育。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理工科的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中加设“眼视光与配镜”(或相近名称)专业。 5、依托行业协会进行眼镜的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 职业培训和鉴定是行业的重要工作之一,眼镜的专用技术培训和鉴定工作应该依托行业协会来进行,以改变获证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逐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
上一篇:北京眼镜协会参加“关注青少年用眼健康”活动|下一篇:北京眼镜协会获民生银行一亿授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