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镜里乾坤(二)
镜里乾坤(二)
[发布时间]2012/7/10 0:00:00  [访问次数]

  镜里乾坤(二)

第一编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第二章 西洋眼镜的起源及其对我国眼镜的影响

第一节 西洋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与中国眼镜的发展历史一样,在眼镜发明之前,西方人也是利用一些具有放大功能的物体或装置来帮助阅读,这些就是西方眼镜的前身。

欧几里德在公元前300多年就发现了光的立体效果。古罗马作家普林尼的著作中,曾经描写过这样的故事,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君主尼禄非常喜欢看体育表演,但每次观看时,由于视力不好而非常苦恼。一个工匠得知此事后,用绿宝石做了一只单片镜献给尼禄,尼禄使用后,感到很满意,这可说是西方最原始的眼镜。

公元1000年,阿拉伯学者指出,玻璃球或水晶球的一部分具有放大的作用。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了透镜;同一时期,西方出现了所谓的“阅读石”就是将打磨过的水晶直接放置于书本上,通过其放大作用来帮助阅读,不过尚未将透镜“置于眼前”。

到了13世纪,西方已经开始用玻璃镜片来矫正视力,是将玻璃熔化后滴入固定的模子制成。而关于矫正视力的最早记录是在1268年,罗杰·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写到:“将水晶的凸面靠近眼睛,字母会显得更大也更清楚。”

公元1289年在意大利的文献上正式记录了眼镜的存在。

公元1488年,由于活印刷术在欧洲的推广,世界书籍发行量激增,阅读书籍的人口也激剧增加,为协助和便于阅读,眼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不过,当时欧洲人佩戴眼镜的目的也和中国人类似,贵族富豪们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关于眼镜的发明者,在西方较常被提及的说法有3种;

 

一.培根发明眼镜

罗杰·培根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验证科学的先驱。1268年,他在著作中首先系统描述了凸透镜及光学的制造眼镜的重要基础,有人便将发明眼镜的荣耀归于培根。

 

二.史宾那发明眼镜

亚历山卓·史宾那是意大利的一名修士,这位高僧荣归天国后,讣闻中这样写道:“亚历山卓·史宾那,一位具有杰出物质及敏捷思维的僧侣。任何事物只要经他亲自审视,皆能毫不费力依法炮制。当年有人首先发明了眼镜去无意与人分享时,他却能独立制造出眼镜,并用毫不吝惜地与所有人分享。”基于此段记载。有人更认定史宾那发明了眼镜。

 

三.阿玛多发明眼镜

萨尔维诺·阿玛多是意大利的一位工匠,他之所以会被认为是眼镜的发明者,是因为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萨尔维诺·阿玛诺,眼镜的发明者,长眠于此,求主悲悯!”

在西方,早期有关眼镜的人物图像资料比中国丰富,第一幅出现戴眼镜的人物画像,是托马索于1352年在物协维索罗教会的壁画中,画中人物的佩戴的是一副双片眼镜,简单的两个铁圏装着镜片,圈与圈之间用铁柄连接。作于1380年的教皇保罗画像中,保罗戴了一幅夹在鼻子上的眼镜。这种眼镜的镜框可以开合,佩戴时夹在鼻子上。1480年,格兰达荷为“圣杰罗姆”绘画肖像时,在书桌上出现了眼镜。而最早的矫正近视用的凹透镜则是1517年拉斐尔所画的“教皇利奥十世”肖像。

从现存的眼镜实物以及保存的关于眼镜的历史资料看,西洋眼镜也经历了和我国眼镜大致相似的发展演变过程,即手持,夹鼻,曲腿挂耳等几个阶段。

第二节 西洋眼镜对我国眼镜的影响

西洋眼镜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我国近现代眼镜制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原料上看,西洋眼镜以普通金属和玻璃作为制作眼镜的原料,比中国制造眼镜采用金银,玳刬和天然水晶等贵重材质要廉价得多,从各类上讲,西方眼镜有矫正近视,散光,老花及遮阳平光等多种形式,比中国传统眼镜只有老花镜和平光遮阳镜要丰富。从工艺上讲,西方工业革命后,金属电镀工工艺和机械加工的广泛应用,在制作精度上也比中国高许多。因此,随着西方文化交流,西洋眼镜必然对我国眼镜产生重大影响。

明朝中后期,新开辟的贸易线路使得中西方交流从陆上转移到海上,西方传教士也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来到中国,他们给中国的皇帝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西洋奇器”,,希望借此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接纳,眼镜便是其中之一。

史料记载西方传教士最早将眼镜进献给中国皇帝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二日,西洋人戴进贤、巴多明、费隐、德理格等进贡物品中有“眼镜四副”。乾隆18年(1753年)四月十四日,西洋人耶稣会士林作德瑶、张继贤等贡品有“眼镜一对”。西洋眼镜进入进入中国之初,许多士人对其抱有抗拒心理,认为眼镜是眼睛前面的障碍物,虽可明眼,但是靠借物而得是不真实的,但到了清朝中期,眼镜已经十分常见,人们对其抵触情绪也逐渐消失,由于社会对眼镜的需求增大,越来越多的眼镜流入市场,偑戴眼镜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有诗为证:“方鞋穿著趁时新,摇摆街头作态频,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

到了明末,己有人开始仿制西洋眼镜,但由于当时国内并未掌握制造光学玻璃的技术,国产玻璃透光度不高,无法用来制作镜片,导致了眼镜材质的缺乏,直到清代前中期才真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眼镜专业作坊,以西洋眼镜为蓝本,开始仿制,为了保证品质,材料还是以水晶居多,也有玻璃,第由欧洲运来的玻璃碎片熔化制成的。到了清中期,眼镜已经被大众接受并普及开来,眼镜才算正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尽管当时的工匠还对西方光学知识一无所知,但是他们把镜面磨成各不相同的凸度和凹度,放在那里,供顾客自己试验偑戴,也就使得顾客可以各取所需了。

这时,除了民间仿制,宫廷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进行西洋眼镜的仿制,“眼镜作”就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对眼镜的需求而专门设立的。雍正皇帝对眼镜的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命人画自己头戴西洋假发、身着洋服的画像,而且他平日里还常常戴着西洋眼镜。据鞠德源先生考证,雍正所用的眼镜多种多样:有上车戴的眼镜、安铜钩水晶眼镜、安别簮水晶眼镜、上节骨头下节钢钩眼镜、牛角钩茶晶眼镜、牛角簮水晶眼镜、玳瑁圈茶晶眼镜、整梁另簮近视茶晶眼镜,有40岁水晶眼镜、50岁水晶眼镜、60岁水晶眼镜等等,要制作出这样形式多样、适合各种场使用的眼镜,没有专门机构来进行制作和创新,显然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2年第2期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和声明广告服务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14040435 京B2-20070152 域名注册服务批文号:信部电函[2005]263号 京ICP证000012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0217035号

Copyright © 2010-2011北京眼镜协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