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方芳
早上8时,是大医院门诊最热闹的时候,就好像每天的交通早高峰。记者走进北京朝阳医院的门诊大厅,电梯旁都聚满了人,尽管患者不少,但各层诊室候诊区并不嘈杂,挂号、缴费窗口也未见恼人的排队长龙。
59岁的姜露芬坐在口腔科的候诊区里,等着补牙。口腔科可是个不好挂号的科室,不过姜露芬却手拿当天第一号。原来,她是通过114电话预约平台挂的号。“打电话不仅能挂号,接线员还直接告诉我来医院的时间,不用赶早。”姜露芬说,她早晨来医院前,还从容地吃了早饭。
“以前,可没这么悠闲。”姜露芬在朝阳医院看了二十几年病,“我1988年第一次来这儿看病,从2007年开始因为哮喘几乎每个月都来一趟。”以前每次看病,姜露芬的爱人都凌晨三四时就来排队挂号,看一次病得浪费大半天时间。
五、六年前,朝阳医院日门诊量只有3000多人次,如今每天来看病的患者近万人,超过协和、同仁、北医三院等大医院,位居北京地区门诊量排名第一。但病人多了,看病反而方便了。“人比原来多了那么多?我还真没感觉,我倒是觉得挂号方便了,不用排队了,取药排队时间也短了。”姜露芬一脸满意。在诊室门口等了不到5分钟,护士就通知她进入了诊室。20分钟后,她的治疗就结束了,从走进医院到走出医院一共才用了半个小时。
“要是近万患者都扎堆儿在上午8时左右看病,这里估计得像批发市场一样。”朝阳医院院长助理童朝晖说:“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环境,我们想了不少招儿。”
童朝晖指了指门诊大厅,“这是第一招儿!”医院一层是几十米高的挑空大堂,早晨的阳光从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还真有点五星级酒店的感觉。这座新门诊大楼是2008年投入使用的,当时是北京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医院门诊楼。
以前朝阳医院可没这么漂亮。童朝晖在老楼出门诊时,楼道窄、光线暗、诊室小,如果两位患者走对面,得侧身才能过去。楼道里也摆不下多少椅子,好多患者挤靠在诊室门口。
“你看看现在。”童朝晖带着记者走到位于四层的呼吸科诊室门口,这里候诊区有近百平方米,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门诊进度。
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光靠建楼远远不够。朝阳医院的第二招儿是预约挂号。挂号室的组长张斌记得,三四年前,医院刚刚开始推行预约挂号时,预约号源只有10%。如今100%的号源都可预约,预约方式包括114电话、网络、复诊、窗口、社区预约五种方式。预约挂号时,医院还会合理安排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就诊分布在全天,避免过度集中。
记者注意到,虽然就诊患者多了,但医院窗口排队挂号、缴费的队伍反而短了。这是第三招儿——挂号收费通柜服务,提高效率。2号挂号窗口的工作人员张鑫今天早班,忙完了早上挂号,她迅速转换角色开始收费。“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时间,挂号收费窗口采取通柜服务,原来挂号窗口只有6个,现在一共30个左右。挂号人多的时候这些窗口都能挂号,交费的人流上来了,这些窗口都能排队交费。而且挂号收费窗口各个楼层都有,挂号、看病、交费不用跑上跑下。”
扩大门诊面积、预约挂号、双休日门诊、各层增加挂号收费窗口、中西药取药窗口合并……一系列服务模式的变化,朝阳医院尽量让每天近万人次的患者能够看病更方便、更舒心。此外,朝阳医院还计划跟附近的社区医院建立医疗共同体,向社区合理分流患者,使患者就诊更方便,更快捷。 |